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Surfer自动控制技术在气象资料自动成图中的应用
张铁军, 王锡稳, 张鸿, 刘新伟
J4    2007, 25 (2): 90-94.  
摘要939)      PDF(pc) (236KB)(2103)    收藏

Surfer软件具有较完美的数据处理和显示功能,文中介绍了Surfer的主要功能、Active自动化技术及其与VB应用程序的接口,并利用该接口技术将VB的强大软件开发能力和Surfer强大的绘图功能相结合,给出了实现该接口技术的关键代码以及绘制成果图件的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甘肃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
李国昌, 李照荣, 付双喜, 李宝梓, 丁瑞津, 张鸿
J4    2006, 24 (4): 82-86.  
摘要887)      PDF(pc) (89KB)(676)    收藏

“甘肃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实现了作业装备的网络化管理,它以先进的监测系统为基础,依靠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应用;? 集成技术,开发以甘肃省详细地理信息为背景,集成应用多种信息资料的人工影响天气地理分析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实现作业条件的自动报警和发布作业指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用Aqua/CERES 反演的云参量估算西北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陈乾, 陈添宇, 张鸿
J4    2006, 24 (4): 1-8.  
摘要1618)      PDF(pc) (190KB)(1383)    收藏

利用美国NASA Langly 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 )的 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 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 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 )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JJAK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 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 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 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 8月,D则在< 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
张鸿发, 程国栋, 董万胜, 赵阳, 陈成品, 张彤
J4    2005, 23 (1): 1-9.  
摘要1428)      PDF(pc) (589KB)(2393)    收藏

用1998 年1 月1 日~2003 年12 月31 日TRMM卫星探测到的25~38°N,75~100°E 闪电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年、季、日发生闪电频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年均日发生闪电数约7 600 次,白天占到66.47%,夜间占到33.53%,昼夜比为2.0,明显高于中国其它区域昼夜闪电比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多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 月,占年总闪电的94.75%。5 月上中旬和9 月中下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夏季6~8 月占到年总闪电70.23%,最高出现在7 月占到年总闪电25.19%。10 月到次年3 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5.25%,特别是11 月到次年2 月只占总闪电0.83%。青藏高原发生闪电的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年均达到346.75 次/h 左右,傍晚18 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12.1%,19~21 时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9%以上,21~22 时为快速下降时段,午夜24~01 时出现维持时段,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3%,凌晨4~5 时有小起伏,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1%,上午8~11 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4 h 仅占日出现闪电的1.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00 倍以上,说明青藏高原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4 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秋季主要在傍晚到晚上,冬季主要在晚上20 时。青藏高原区域年均发生总闪电频数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青藏高原中部是闪电频数高发区,东部比西部高的特点。青藏高原出现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主要在高原中部从东到西呈带状,高原边缘闪电密度趋低。在31~34°N,82~94°E 之间,年均闪电密度高达15 次(0.5°D 0.5°)以上,特别是位于青藏铁
经过高原中部班戈到安多那曲一带,由东到西是青藏高原发生高闪电密度区,年均闪电密度高达30 次,其中最高闪电密度中心区在安多那曲。青藏高原上白天是主要高闪电密度区,夜间闪电密度明显偏低,只有白天闪电密度1/4,昼夜变化十分明显。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春季出现闪电高密度区在青藏高原中部偏北,大部分为低闪电密度区域。夏季闪电密度高且面积广,高闪电密度区与年均闪电高密度区一致,中部为闪电高密度区,边缘为低闪电密度。秋季出现的相对高闪电高密度区在青藏高原中部偏南,大部分为低闪电密度面积区并有减小。冬季为全年发生闪电最少期,青藏高原区域基本没有闪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
张鸿发, 程国栋, 张 彤
J4    2004, 22 (4): 17-25.  
摘要1188)      PDF(pc) (216KB)(1461)    收藏

:利用1998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TRMM卫星探测到18~38°N、74~123°E闪电资料,对中国区域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和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区年均日发生总闪电数约54 600次,白天占到54.47%,夜间占到45.53%,昼夜比为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双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2%。4月中到5月中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7月中到8月中旬,占年总闪电的43.4%,夏季6~8月占到60%,11月到次年2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0.4%以下。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范围宽,年均每小时达到2 275次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9.1%,上午9~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仅占日出现闪电总的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2倍,说明中国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频数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沿海的陆地区出现闪电频数比内陆区高,内陆区比海区高,东部比西部高的特点。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冬季主要在中午,秋季主要在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白天、夜间和昼夜不同闪电密度分布表明,东部比西部高,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区域对比说明,白天发生闪电高密度区靠近沿海,夜间发生闪电高密度区在内陆,白天出现高闪电密度区夜间是低闪电密度区,白天是低闪电密度区夜间往往是较高闪电密度区,而青藏高原上没有这种变化。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春季出现闪电高密度区在我国的西南部,内陆大部分为较高闪电密度区,闪电密度分布相对较匀且集中,沿海陆地区闪电密度相对偏低。夏季闪电密度高且面积广,高闪电密度区与年均闪电高密度区高区一致,并靠近沿海,内陆闪电密度相对偏低。秋季出现的相对高闪电高密度区很分散,区域面积都较小,主要在靠近南部沿海。冬季为全年发生闪电最少期,闪电密度低且闪电区域面积小,主要在我国30°N以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